表面等离子共振仪介绍

发布者:车超发布时间:2025-03-26浏览次数:10


仪器介绍: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技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基于光学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光与金属表面自由电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从而实时监测分子间相互作用。SPR设备核心是芯片、光路和微流路系统。芯片上的黄金薄膜一侧固定生物分子(如蛋白等)并与微流路系统相通,黄金薄膜另一侧与棱镜紧密贴合。SPR检测时一束偏振光透过棱镜照射到黄金薄膜表面,并通过棱镜发生全反射。当光以特定的角度入射时,会激发黄金薄膜表面自由电子发生集体振荡,即产生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这种共振会导致在特定角度下反射光强度出现一个极小值即“共振阴7影”,极小值的角度称为SPR角,在仪器的检测过程中记录为RU值。当芯片表面的质量发生变化时,SPR角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芯片表面质量变化与SPR角度 (RU值) 变化呈现线性关系。SPR设备类似一个高精度的光学天平,通过SPR原理放大信号,SPR仪器能检测芯片表面1pg/mm2 (1RU,Biacore系列仪器)的物质变化。

性能指标:

1. 检测对象广:蛋白、多肽;抗原/抗体;核酸;有机小分子;脂类,膜相关分子;多糖;中草药、民族药;高分子材料;细胞、细菌、病毒等;组织裂解液及血清、腹水等临床样品。

2. 质量超敏感的光学检测器不同类型样品相互相应对结合在表面的分子特异性检测噪音小

3. 微流控系统:迷你化的组件;实际消耗量低;完整的全自动液体处理装置。

主要应用:

1.疾病分子机制研究:药物与靶点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动力学等;

2.结构生物学:复合体的组装、基于构象变化的互作热力学分析;

3.组学与网络、机制的研究;

4.药物的筛选与发行,以及药物-靶点互作的综合性表征;

5.化药小分子的检测、分级与结构优化;

6.治疗性抗体筛选、鉴定、分级,抗体分型、抗原表位作图;

7.药物代谢与药效动力学检测等。